“八八戰略”實施20周年來,指引浙江發生全方位、系統性、重塑性精彩蝶變,引領浙江探索出一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、建設美麗中國的科學路徑。放眼浙江,義烏作為“改革發展排頭兵”,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中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,為我省深入踐行“八八戰略”、深化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有益借鑒。 浙江城鄉融合發展的義烏改革實踐 義烏市按照“一個市+片區+未來社區+未來鄉村”的理念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,切實提升城鄉產業、要素配置、基礎設施、公共服務、黨建引領的一體化發展水平,總體上取得階段性成果,為全省乃至全國實現共同富裕作出義烏探索實踐。 (一)堅持要素雙向流動,破除發展建設壁壘。 一是推動科技人才要素流動,開展實施農業“雙強”行動,以數字化、機械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率,完成提升改造數字化種養基地5家,建設現代農業發展“機器換人”示范基地3個,建構現代化農業體系取得扎實進展;深入實施“兩進兩回”,完善“一村一青年委員”制度,有效強化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建設。二是推動項目投資要素流動,樹立“項目為王”理念,推進市級統籌、國企結對項目,打造10條美麗鄉村精品線,惠及全市112個行政村;開展“百村電商”行動,積極培育電商專業村、電商鎮。三是推動土地資金要素流動,開展全域土地整治、低效工業用地專項整治,為產業平臺提供有力要素資源;深化農業標準地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,累計引進落地高質量農業標準地項目395個9.8萬畝,發展農村普惠金融,全力推進農戶小額普惠貸款,全市行政村推廣覆蓋率達100%。 (二)堅持科學規劃引領,提高城鄉建設水平。 一是規劃超前、統領全局。率先在全省開展城鄉一體化社區布局規劃,率先在全國實施城鄉一體化行動綱要。積極開展“多規合一”的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編制,完善城鄉公共配套。二是制定標準、持續改革。聚焦城鄉融合發展諸多要素,在全省率先發布城鄉融合“義烏標準”。結合未來鄉村發展愿景,形成10大體系、40項指標、8大應用場景、12項標配組成的城鄉融合特色標準體系,推動城鄉要素互動、標準統一、制度并軌,走出一條全國領先的城鄉一體化道路。三是夯實基礎、提升環境。加大城鄉一體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力度,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。統籌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向村覆蓋、向戶延伸。 (三)堅持公共服務均等,促進城鄉共建共享。 一是優化就業創業環境,城鄉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。大力開展“穩就業惠民生”攻堅行動,助企紓困、深化重點群體幫扶、強化“義起創業”品牌效應三線并舉。二是深化城鄉教育共同體,教育資源供給拓展明顯。大力開展實施“教育倍增計劃”。三是城鄉優質醫療服務進一步提升。著力打造浙中醫療高地,建成浙大四院、市中心醫院、市中醫醫院3個醫共體;實施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和村級衛生服務標準化改造。四是推進文化資源普惠共享,迭代升級“浙里長壽”應用、兜底性民生保障、社會救助“一件事”、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改革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,多項成果得到國家和省級層面的肯定與推廣。 (四)堅持強村富民改革,打造城鄉共富樣板。 一是構建共富機制。打造新型幫富共同體,創新強村公司發展模式,健全“村書記+項目”帶動發展機制,加大對薄弱村產業、土地、資金、人才、政策要素的傾斜。不斷完善“飛地抱團”共富機制,積極發展跨村、跨鎮(街道)的多村聯購聯建“飛地抱團”項目。二是創新共富模式。創新“一鎮一策”助力模式,制定《義烏四個加快發展鎮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》《關于支持四個加快發展鎮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意見》。三是打造城鄉共富基本單元。全域打造未來社區和未來鄉村,加快市鎮村三級縱向貫通、社區鄉村橫向共享的標準化智慧平臺建設,實現公共交通、醫療、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“15分鐘幸福生活圈”全覆蓋,初步形成未來鄉村產業“蜂群”矩陣。 堅持改革實踐經驗,深化城鄉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(一)必須堅持黨建引領,著力推動政府有為群眾有感。 政府與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兩大主體,在不同的激勵和運行機制中,兩者的關系處理始終介于動態博弈狀態,其功能邊界的收縮延伸促使城鄉關系不斷演進。借鑒義烏改革實踐經驗,城鄉發展要充分發揮地方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。作為政府,一是承擔起統籌城鄉發展、建設未來鄉村的主要責任,牢牢把握發展主導權,適時提出重大戰略舉措,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和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能力。二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。政府要通過構建領導機制、體制創新,有效地整合資源、制訂規劃、組織實施,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,健全醫療、教育和養老等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發揮關鍵性作用。同時,政府必須尊重市場規律,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,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、首創精神、合法權利和合理訴求,形成政府、企業、社會三者之間互補、合作的良好格局,合力解決實際進程中的困難。 (二)必須堅持產業驅動,著力塑造優勢產業發展動能。 產業發展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石。借鑒義烏改革實踐經驗,需要圍繞優勢產業展開布局。一是加快提前謀劃產業發展規劃。從更長遠定位、更高視野、區域性未來產業發展走向及城鄉之間內在聯系,考慮城鄉空間布局、生產力布局、基礎配套和人口布局,實現城鄉統籌安排和利用。二是持續優化城鄉產業形態的合理布局。在城鄉互動中探究和拓展城鄉融合發展時空,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差距、消費差距、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不斷縮小。三是不斷擴展產業市場空間,構建產業形態新格局。鞏固保持原有傳統產業優勢,擴展產業形態新格局,為第二、第三產業引進升級與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實體平臺,為未來城市產業發展、城市化進程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和載體。 (三)必須堅持人民至上,著力實現發展成果群眾共享。 真正城鄉融合的同時,也是城鄉居民利益得到保障、價值得到彰顯的過程。義烏始終堅持“以工哺農、以商強農、以城帶鄉、城鄉互促”發展,在發展理念上實現以“輸血式”扶持策略向“造血式”扶持的突破,推動城鄉居民收入增長、幸福感提升。一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精神和首創精神。最大限度尊重群眾意見,持續轉變政府服務職能。二是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。穩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、城鄉功能分區建設以及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,不斷健全村莊分類布局體系。三是加快體制機制創新,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。創新各種財產權、資格權、使用權的價值實現機制,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機制、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、農業標準地改革,最大程度激活土地資源潛力和價值創造。四是不斷提升城鄉居民社會保障能力和水平。深入推進和落實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一體化建設,使農民群體也能充分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養老、醫療、失業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和福利。 樓媛英(作者系中共義烏市委黨校高級講師) |
GMT+8, 2023-9-19 05:24